德國北方銀行2月28日發布消息稱,公司已經初步完成私有化。目前,私募基金Cerberus持有股份40.3%, J. C. Flowers持股由原來的5.1%上升至33.2%,美國信貸對沖基金Golden Tree Asset Management持股11.9%,英國Centaurus Capital持股7.1%以及奧地利BAWAG持股2.4%。原來間接持有北方銀行股份的相關方,如漢堡市政府等,已經同此次收購方簽署了出售合同。
據悉,此次交易總金額為10億歐元(約合12億美元),遠遠高于數月前傳聞所述。2017年12月5日,華爾街日報曾報道,德國北方銀行(HSH Nordbank)將出售給美國私募基金,售價或為2.37億美元。漢堡市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達成了一個超過此前預期的售價,這個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長表示,今天,我們簽署了HSH的出售協議要知道這在一年之前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
漢堡市市長 Olaf Scholz表示,經過精心挑選的過程,我們找到了HSH Nordbank的合適買家,并取得了良好的談判結果。
在本世紀初HSH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航運融資銀行,但是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嚴重萎縮,航運貸款虧損嚴重,不良資產規模居高不下,風險資產急劇上升,漢堡和施勒斯維格-荷爾斯泰因政府不得不對其不斷輸血。
兩地政府表示,他們在HSH投資中所遭受的損失大約在108億歐元到140億歐元之間。根據歐盟的歐洲政府的急救原則,私有化需要在2月底前完成。
另根據歐盟要求,在交易完成之之后該銀行將會被重新命名。這也就意味著這個在航運業內曾名噪一時的HSH NORDBANK將徹底消失。
國際知名海事新聞機構《勞氏日報》認為,船舶融資的德國時代完結了。
隨著德國北方銀行(HSH Nordbank)——直到2014年還是全球第一大船舶融資銀行——被出售給美國私募基金領導的財團,這一點變得更加確信無疑。
當然,我們還能舉出許多其他例子。
總部位于法蘭克福的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世界前第二大船舶融資銀行,在2012年決定撤離航運市場。
今年早些時候,該銀行披露其剩余的航運資產僅為鼎盛時期的10%。
同樣位于法蘭克福的德國中央合作銀行(DZ Bank)目前正在兜售其分支DVB Bank。后者也因過多的船舶融資在08年金融危機以后遭受巨大打擊。
DZ表示自己“正在考慮一切可能的選項”來解決DVB Bank的問題。兩家美國私募基金Carlyle Group 和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被傳有意收購。但更有可能的買家似乎是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
另一家船舶融資巨頭北德意志州銀行(NordLB)的境況也是大不如前。其在2016被迫接管了同樣持有大量航運呆賬的不萊梅州立銀行(Bremer Landesbank)。
是什么造成了今日的苦果呢?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恐怕是:德國船東們的銀行借款曾來得太容易、太便宜、期限也太久。
還記得本世紀初有關中國“超級周期”的高談闊論嗎?彼時,人們覺得那樣的好日子永遠都不會有盡頭。
還記得KG 模式嗎?那時,小投資者們的錢袋子就像是一個無底洞。而現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把自己的退休金輸了個干干凈凈。
還記得那些信誓旦旦地要幫助中小企業的德國銀行嗎?它們對任何一個想要買一艘支線集裝箱船的借貸者都慷慨大方。
直到一年半之前,友好的銀行家們還很樂意給與貸方展期,不介意將問題后延個10年。但現在,朋友,時代已經變了。那些歷史悠久的德國航運銀行的新東家們可不會像他們的前任那樣寬宏大量。
要特別指出的是,服務客戶可不是美國債務重組專家們的特長。船東別指望在他們那里討到便宜。
是的,中國的銀行確有資助航運的利益,其中一部分來自于對國有造船廠的支持。但它們對壞賬的容忍也不是無限度的。
簡而言之,借貸容易的時代已離我們而去,并可能很久都不會再回來。
2017中國船舶融資前10強
綜合租賃、銀行和中信保的船舶融資數據,2017年中國船舶融資Top10(以投放額及投保額統計)如下圖:
2017中國船舶融資投放總額
2017年,中資機構在國際船舶融資領域較為活躍,政策性銀行中的進出口銀行投放40億美元、國開行投放14億美元,投放資金大多用于在中國的新造船(含對中資船東的投放);商業銀行中的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各投放約2億美元(不含對中資船東的投放);中信保提供的承保金額達到20億美元,中外資銀行基于其保單為船東在中國造船提供融資。
2017年,中資銀行總計投放58億美元,中資租賃公司總計投放120億美元,其中中資銀行的投放額中約有9億美元用于中資租賃公司。綜合以上數據,2017年中資機構在船舶融資領域總計投放約170億美元。
文章轉載至微信公眾號”Seawaymaritime“